陽光大草坪、特色步道、多功能林蔭廣場……靜安區大寧路街道325街坊公共綠地去年建成后,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。誰能想到,這塊公共綠地下面也另有乾坤:一個擁有154個小型車泊位的公共停車場,最近落成投入使。這是靜安區首個利用公共綠地下空間建設的獨立公共停車場,大大緩解了周邊小區的停車難題。
今天下午,來自靜安區交通公園居民區、明園小區、談家宅居民區、新梅共和城、陽城居民區的18名居民代表和專家學者,來到這個停車場參觀,并在此后舉行的座談會上,圍繞親身感受的停車難問題,從各自的視角和需求出發,分享體會,提出對策和建議。
圖說:位于大寧金茂府東北側的325公共綠地項目地上為公共綠地,地下為公共停車場,是靜安區首個公共綠地結建的獨立公共停車場。 本報記者 周馨 攝
記者在現場看到,新建成的公共停車場位于大寧金茂府東北側公共綠地的地下。雖是上班時間,車庫里仍停著不少車輛。據靜安區建管委交通科副科長季春鶴介紹,這個停車庫建成后,通過“上海停車”平臺對外開放,有效緩解了“滴翠苑”等周邊居民區的停車矛盾。
由于停車居民以周邊小區住戶為主,這個停車場建成后,通過與居民通過協商議事的方式,確定了三種收費模式,除了按小時計費外,在包月模式上還分為兩種:一種以錯峰停車為主,每月包月費用600元;另一種不錯峰模式,包月費用為700元,可供居民自主選擇。“目前,已經有60多戶居民簽約包月,預計明年一大波原本的合同到期后,會有更多居民選擇這里。”
據季春鶴介紹,靜安區作為中心城區,土地資源有限,“停車難”問題十分突出。“治理‘停車難’是社會各界關心的‘民心工程’,大家始終在想方設法、多管齊下推進綜合治理。除了探索利用公共綠地地下空間建停車庫之外,靜安區還在研究‘沉井式’停車庫建設。”
季春鶴告訴記者,所謂“沉井式”停車庫,就是通過垂直盾構的方式,向地下深挖空間,建設立體停車庫。“這項技術的優點在于地面占地面積小、儲存量高,一個大型的‘井’至少能停200輛車,能夠緩解大量的停車需求。目前,在廈門、杭州、南京都已經有這樣的停車庫建成。”
來自共和新街道的市民代表崔萍看了公共綠地下的停車庫十分滿意。她說,現在上海市民的住房條件好了,但停車難始終是個大問題,“我女婿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兜半個小時以上,火大得不得了。”崔萍認為,今天參觀的停車庫很好,利用綠地地下空間的點子也很好,但更讓人滿意的是這種想方設法、整合各方資源緩解“停車難”的態度。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一起來,困難就會少一點。今天的參訪,讓我對破解停車難有了信心。”
隨后進行的座談會上,靜安區建管委、房管局、規劃局、綠化市容局、城管執法局等參與“停車難”綜合治理的職能部門向社區居民現場問策。居民普遍反映,目前一些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問題仍較嚴重,新增泊位數量和居民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匹配度還不高,錯峰共享措施可以再精細化。他們有的建議老舊小區要加強“外部開源”,加強與周邊商務樓宇之間的共享,同時“錯峰停車”“潮汐車位”的方案也可以增加各種時間“檔位”,為居民提供更多選擇;有的建議要結合新建綠地、公園、學校、民防設施、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等政府投資項目,配建增建公共停車設施;有的建議老舊廠房、高架橋下空間、閑置土地資源等建設臨時公共停車設施;有的建議在停車車庫建設上充分考慮新能源車需要,增設充電車位等公共設施。
根據此前的普查結果,靜安區目前共有公共停車場庫306個,泊位61462個;道路停車92條,泊位2241個;757個居住小區中有374個小區存在停車缺口,缺口約3萬個。
根據全市統一部署,靜安區確立了“停車難”綜合治理工程目標——到2022年底,累計推進創建7個“停車難”治理先行項目,開工建設880個公共停車泊位。其中,2021年要創建3個停車治理先行項目,開工建設350個公共停車泊位。目前,這些目標已全部提前超額完成,今年共新增建設692個公共停車泊位,完成4個停車綜合治理先行項目,有效緩解了部分老舊小區停車供需矛盾。